栏目分类
10万义和团为什么打不下450人守卫的公使馆?_炮台_清军_联军
发布日期:2025-05-24 01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1900年,中国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一段充满动荡与屈辱的岁月。6月15日,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、英国海军少将普罗斯、法国海军准将库尔诺里、德国海军上校佩德玛、日本海军大佐永丰、意大利海军上校卡泽拉、奥匈帝国海军上校克诺维茨七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军舰队指挥官,在俄国军舰上举行会议。

他们商议的议题,关乎着中国北方重要门户——天津大沽口的命运,也在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。彼时的局势剑拔弩张。

列强位于天津的大本营与各国驻北京公使馆之间的通讯已然中断,此前派出营救北京公使的西摩尔联军也于前一日失去音信。摆在这些指挥官面前的是艰难抉择:是否武力夺取大沽口?若不采取行动,北京局势持续恶化,义和团针对外国人的烧杀行为不断升级;

但若开战,天津和北京的所有外国人都将面临生命危险,北京公使馆内的各国公使更是首当其冲,一旦激怒清政府,他们很可能遭遇清军屠杀。经过权衡,他们决定不能坐以待毙,向直隶总督裕禄和大沽炮台主将提督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清军在17日凌晨2点交出大沽炮台,否则将发动武力进攻。

这份通牒上,英、法、俄、德、日、意、奥匈七国签字,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并未参与其中,其给出的理由是不能向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发起战争,除非受到清军攻击。

展开剩余84%

直隶总督裕禄在接到最后通牒后显得惊慌失措。列强以保护天津外国人免受义和团威胁为由,要求开放海口水道,允许部分外国船只进入,裕禄竟应允了这一请求。

而罗荣光坚决反对,他深知这背后隐藏的危险。罗荣光作为大沽炮台主将,收到通牒后并未慌乱,而是迅速做好决战准备。然而,在他返回大沽口时,北洋水师统帅叶祖珪放开海口,让外国军舰驶入河道,这一举动令罗荣光愤怒不已。

事后看来,列强要求开放河道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计谋,他们借此占据有利位置,为进攻大沽炮台创造条件。

6月17日凌晨,大沽炮台周边一片寂静,清军与联军屏息等待最后通牒时间的到来。0点50分,距离通牒截止还有70分钟,驻守大沽炮台的清军按捺不住,在罗荣光的命令下率先开炮。

战斗打响后,德国军舰依尔蒂斯号接连被17颗流弹和1颗流散弹击中,上层甲板损毁严重,舰长兰茨的腿被炸断;法国军舰里昂号被流弹击中引发大火,一人当场死亡;

俄国军舰基利亚克号因用探照灯照射炮台,招来清军密集炮弹,弹药库被击中爆炸,5名水兵丧生。战斗中,美国军舰起初按兵不动,但不幸被清军炮弹击中,随后美国认定两国进入战争状态,加入联军行列,七国联军由此变为八国联军。

在双方的激烈交火中,起初大沽炮台守军占据上风,将列强军舰压制得纷纷后撤。但联军调整后发起第二波进攻,不久,清军北岸弹药库被联军击中爆炸,北岸炮台清军死伤惨重。

此时,埋伏在北岸炮台侧后的900名联军士兵突然发动冲击,仅剩200人的北岸炮台清军与敌人展开肉搏,最终几乎全部壮烈牺牲。

北岸炮台失守后,南岸炮台在罗荣光的指挥下继续抵抗,然而同样遭遇弹药库被炸毁的厄运,埋伏在后方的联军趁机从背后发起攻击。尽管罗荣光率领士兵奋勇抵抗,最终仍不敌联军,南岸炮台沦陷,大沽口落入敌手。

大沽口之战清军落败,原因主要有三。

其一,联军事先进行了充分的情报收集,对清军自以为隐秘的弹药库位置了如指掌,因此能够精准命中南北两岸弹药库;

其二,罗荣光请求裕禄派兵支援,却遭到无视,裕禄将聂世成的军队调往天津附近,重点防守天津城,对大沽口的危急形势置之不理;

其三,叶祖珪率领四艘先进鱼雷艇不战而降,与几年前在黄海海战中奋勇冲锋的表现判若两人。这场持续约6个小时的战斗,清军死亡700多人,联军仅死亡66人,大沽口的失陷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突破口。

就在大沽口沦陷的6月17日同一天,北京城内的义和团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。西什库教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,主教樊国梁在中国传教近40年,精通中国文化,能说地道北京腔,常着清朝长衫,在清朝天主教徒中威望极高,与清朝上层多有往来。义和团进京后,大量教民涌入教堂避难,教堂内收留了2000多名清朝教民。

第一批500人联军卫队到达北京使馆区时,樊国梁借调41名士兵用于保卫教堂,这便是教堂仅有的武装力量。

义和团包围教堂后,先举行仪式,大师兄“作法”,企图让拳民“神附体”从而刀枪不入。随后,拳民发起冲锋,但在教堂卫队的射击下,冲在前面的拳民纷纷倒下,“刀枪不入”的神话瞬间破灭,后方拳民见状惊慌逃窜。

义和团将失败归咎于洋人使用女人编成的“污秽之旗”,为破解“妖法”,他们找来船妓奉为“黄莲圣母”,宣称其能破敌。然而,“黄莲圣母”并未发挥作用,义和团又尝试火攻,向教堂射火箭,虽给教堂造成一定损失,但因缺乏持续火力,在教堂内可燃物烧尽后便无法继续。

无奈之下,清军被调来支援,在教堂500米外布置8门大炮。清军炮兵指挥官纳济成受荣禄指示,装弹药时故意不装铅子,且射击不准,甚至将炮弹打向义和团拳民。

后来纳济成的行为被载漪发现,被抓后遭义和团杀死。西什库教堂内的传教士和教民长期被围困,粮食逐渐短缺,从6月底开始杀马充饥,到8月初几乎断粮,只能靠吃树皮、野草维持,部分人被饿死。直到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,西什库教堂才得以解围。

除西什库教堂外,北京的另一个战斗焦点是东郊民巷使馆区。攻打使馆区始于6月21日。时间回溯到6月16日,列强向裕禄发出最后通牒;17日,联军占领大沽口;

19日,朝廷收到裕禄上报的通牒文件,慈禧决定将列强公使赶出北京,此举相当于宣战;20日,清军进行军事部署;21日,正式对使馆区发起进攻。使馆区内有12名各国公使、463名使馆工作人员、2300多名避难教民以及450名士兵。

参与攻打的是义和团、董福祥的甘军和荣禄的八旗军,其中荣禄的军队只是象征性攻击,真正对使馆区构成威胁的是董福祥的甘军,而义和团的攻击效果有限。

在攻打使馆区的过程中,清军将领将义和团推到前线,甚至对后退逃跑的拳民开枪,双方并非紧密合作,而是清军利用义和团,甚至借机削弱其力量。清军的炮击也多有“放水”,大量炮弹射不准,越过使馆落入外城。

英国公使窦纳乐和赫德都察觉到其中蹊跷,种种迹象表明,荣禄可能得到慈禧指示,故意不全力攻打使馆区。

慈禧在西逃途中曾表示“没有叫他们尽意地胡闹”,从她给李鸿章的密电中可看出,她本意是利用义和团对抗洋人,但义和团进京后局势失控,她陷入两难境地,既怕洋人逼她归政,又忌惮大阿哥党借义和团夺权,只能采取“以战求和”策略,希望通过攻打使馆区迫使列强求和谈判,阻止联军进京并避免自己归政。

然而,列强的反应与慈禧预期相反,越攻打使馆区,列强态度越强硬。总理衙门在清军攻打使馆区期间,仍与英国公使窦纳乐保持沟通,表示若公使同意不让联军进京,清廷可终止进攻、保护其安全甚至剿灭义和团,但窦纳乐坚持要联军进京,不信任清廷保护。

7月14日天津沦陷后,清廷开始恐慌,对使馆区的进攻减弱,还送去食物示好,希望通过谈判让公使离开北京前往天津,以阻止联军进京。但各国公使担心是圈套,且不愿抛下避难教民,拒绝离开。

进入8月,公使们得知联军已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发,更坚定了留守决心。至此,清廷意识到局势已难以掌控,慈禧也开始为自己准备退路,一段更为屈辱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。

发布于:云南省

Powered by 成都时代尊城别墅房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站群